你可能耳聞過微型塑膠,你也可能知道它對海洋的衝擊,但你知道嗎?這樣的隱形殺手其實已經滲入我們的全球生態系統中,包含陸地、海洋與空氣……

什麼是微型塑膠?

微塑膠(microplastic),又稱為塑膠微粒,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定義是指,直徑或長度小於5mm的塑膠物質,且因產生的方式不同可再細分為:「初級微型塑膠」與「次級微型塑膠」兩類。

 

1. 初級微型塑膠

製成時大小就小於5mm,例如洗面乳中所含的柔珠。

2. 次級微型塑膠

環境裡被棄置的塑膠垃圾,經過長期間的曝曬、脆化、分解或破碎後所形成。
由於體積微小,容易被生物誤食,並且透過食物鏈傳遞到人體內的機率比較高,其傷害比大型塑膠碎片更大。
iTQi
 
目前微型塑膠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,還未有研究證實,以及本身的毒性尚不明確,但可以確定的是,因其親脂性高、表面積大的特性,容易吸附雙酚A 、戴奧辛、多環芳香烴(PAHs)等海洋中的污染物與環境荷爾蒙,成為毒性物質的載體,而這些物質皆已經證實,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與生殖系統,甚至有致癌的疑慮。
此外,雖然微型塑膠不是塑化劑,但本質還是塑膠,遇到熱、且超過攝氏70度時仍可能溶出塑化劑。

 

微塑膠的產地──海洋

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統計,目前全球每年製造約3億噸的塑膠垃圾,其中約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,估計到了2050年海中的塑膠將會比魚還多。
當這些塑膠廢棄物受到海浪的衝擊與陽光的照射下,就會分解成前述所說的微塑膠,並且容易被海洋生物當成食物吃下,人類則會透過食物鏈的傳遞而誤食這些微塑膠,而且小到可進入血液循環系統,因此不可不慎。

微塑膠的足跡

根據美國亞利桑拿州立大學團隊的研究顯示,微塑膠可以被人體器官吸收並累積,幾乎所有成人跟八成的嬰幼兒都能在身體裡鑑驗出塑化劑。
塑膠微粒早已悄然入侵了你我的生活裡,而且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,例如:海鮮食物、自來水、啤酒、食鹽、蜂蜜等,都出現該隱形殺手的蹤跡。
根據澳洲的紐卡斯爾大學研究顯示,人們平均每週吃進約5公克的塑膠,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,一年下來就吃進超過250克的塑膠。
微型塑膠不再只對海洋生態產生巨大的衝擊而已,事實上污染的範圍已擴及至陸地與空氣,海洋裡的微塑膠在經過海水蒸發後會大量進入大氣中,但這並非微塑膠進入空氣的唯一途徑,只要塑膠物體受損壞、摩擦等,都可能跑到空氣裡。
因此當人們在開車、騎機車時,輪胎因高溫與摩擦而慢慢磨損,並產生數以百萬計的微小像塑膠片飛離輪胎、跑進空氣中。
此外,透過空氣與雨水等的途徑,就連人煙罕至的北極積雪、高山土壤等都有微型塑膠的痕跡,由此可見微塑膠已經無所不在了。

從源頭減塑最有效

從前述的介紹可以知道,微型塑膠已侵入你我的生活中,人們難以透過選擇食物或產品加以避免,因為我們不曉得這些食物是否已經受到微塑膠的汙染,做好資源回收也未必能有效控制大量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,因為即便政府已實施相關措施加強落實資源回收的成效,但至今仍有90%的圾垃都沒有被回收。
做好資源回收固然重要,不過更有效的方式是從源頭就避免使用塑膠製品,也就是透過落實綠色消費、減少產生塑膠廢棄物的產生,比如消費時使用環保袋與環保杯;外送或外帶食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,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行動,就能為地球環境做出巨大的變化哦!